這本書介紹了目前社會上的四種工作思維,還有如何訓練自己進行漫想思考的練習。

我非常喜歡作者在序章介紹的工作思維以及他附上的插圖,基本上目前社會上的主流工作方式有這四種:

1. 效率思考
2. 策略思考
3. 設計思考
4. 漫想思考

效率思考

效率思考的主要特徵就是全部事物都以一定的指標在運作,基本上就是追求KPI及提高生產效率,以PDCA(Plan-Do-Check-Actioin,計畫>審核>考察>行動)的方式進行。這樣的工作方式在過去是穩扎穩打的成長型,然而到了目前高度變化的VUCA社會(Volatility-Uncertainty-Complexity-Ambiguity, 不穩定、不確定、複雜、模糊),以效率思考的方式未必能達到最高效率,作者認為,現在是瞬息萬變的世界,標準答案已經不存在了,以效率思考的方式來工作,只會越來越無所適從。

以效率思考方式工作的人,最後多會淪為工作機器,大部分的生活都被做不完的瑣事填滿,沒有創新的能力,只是不停地在做例行公事。而變動的社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,會給這些人帶來無法控制自己生活的挫折感。.

策略思考

在這之中的一些人,逐漸轉換為策略思考,既然循序漸進還是只能被不確定性壓著打,那不如用自己的方式嘗試看看。這些人認為人只能透過勝利獲得力量,選定自己的目標之後,就會不擇手段地達成。這些人很看重飯局、社交、營收、個人競爭力等等,我個人認為是前十年的社會主流,這個流派的書大多鼓吹個人壓抑自己的情緒表現出專業、大量建立人脈、對於要達成的目標態度積極且靈活等等。而目標在此處多半是充滿個人慾望的:要成為第一,要賺大錢、想要握有權力,是慾望和理性共存的工作態度。

以策略思考的人,必須具備面對衝突的心理韌性,以及早一步壓制對手的策略。開始贏的時候那感覺令人非常上癮,但過幾年之後就會開始有種不知為何而戰的感覺,人也無法長期處在這種強力競爭的壓力之下,所以無法永遠持續下去。

這些策略思考流派的人,如果不是回到效率思考的工作方式,當一台工作機器,就是想辦法再找到一種新的工作思考方式,而這些「難民」最後則形成了設計思考流派。

設計思考

設計思考是將設計師在創造作品的過程抽象化,歸納成一個可以用在各處的架構,並不是學習藝術或圖面設計的意思。簡單來說就是當設計師在創作作品時,內心會有大同小異的思考流動,設計思考便是將這些思考過程整理出一個結構。

設計思考的本質有三:

1. 快速思考過後直接動手做出原型,再用原型來做調整,而不是經過長期的計畫之後才開始進行
2. 活用五感統合(做出原型之後,用語言賦予關鍵字或意義,活用語言/視覺/聽覺/觸覺之間的轉換)
3. 活用不同特質的團隊成員進行溝通、共同協作

設計思考流派的人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,發展創意等等。不過從策略思考轉到這裡的人,也未必能夠久留,因為這些人過去多是使用理性腦思考,容易因為不擅長表達感性的創造而喪失自信(想想我們要如何畫出一幅畫而不批判自己)。而原本就使用設計思考的工作者(原本就是學藝術的那些人),也會因為長期和團隊成員、客戶等溝通進行創作,逐漸失去自我風格。

漫想思考

大部分的人都在1-3的工作思考方式之間轉換,但有一部分的人最後會進入4的階段,也就是漫想思考。

漫想思考者不在意他人眼光,專心追求自己的目標,比起金錢或社會地位,他們所追求的是個人的願景,最好理解的例子就是Elon Musk。

漫想思考模式的四個過程

1. 漫想 – 天馬行空的想像
2. 知覺 – 用語言/視覺/聽覺/觸覺去感知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
3. 重組 – 為你的感知建構意義,重組為其他人也能理解的架構
4. 表現 – 將成果展現給別人看

因為教育體制和工作方式的關係,我們的腦不太習慣使用漫想思考,在序章之後,作者在書內提供了我們不習慣自主思考的原因,以及改善的許多練習方法。針對思考模式的四個過程分別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,以讓我們的腦熟悉這樣的切換。

由於練習方法非常多,在此就不摘錄出來,有興趣的人可以到書店翻看看再決定要不要購買。


雖然我讀完序章就已經寫了不少整理和心得,不過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是著重在如何訓練自己(或者是說找回)的漫想能力,以及如何活在其中。

我看完書的感覺是,雖然我長期寫作,但是對於其他比較創意或是感性的輸出方式,我還是非常沒有自信,比方說畫圖、發想故事情節等等(我很少寫小說,所以要創作故事時也會有那種跨不過去的不自信與難為情感),在創意力上,我發現自己的腦袋變得僵化,越來越沒有小時候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,這本書提供了不少解決的練習方法,讓我覺得很值得嘗試看看。

這本書也寫出了我從出社會到現在十年的轉變,從一開始傻傻跟著目標走的新鮮人,不擇手段斤斤計較的業務,再到追求生活工作平衡的現在,我不停地在前三種思考模式中切換,也因此一直有種人生在撞牆的痛苦感覺,讀過本書之後我理解到原來這是正常狀況,而且社會整體似乎正處在演化到下一個階段的狀態,不過同時作者在書內提到的漫想思考的成熟狀態,似乎更偏向於解決社會問題及增加整體社會利益,如果從我目前剛要開始發展漫想思考模式的狀況接軌上去,中間還有很大的斷層,因此目前的我還是無法想像,而中間的斷層要怎麼補,書內的解決方案就只是進行漫想思考模式,不停的試作及調整,對我來說概念飄了一點,或許等到我真的培養出漫想思考模式之後,路才會變得更清晰吧。